欢迎访问浙江自考网!本站为考生提供浙江自考信息服务,网站信息供学习交流使用,非政府官方网站,官方信息以浙江教育考试院www.zjzs.net为准。
    城市:
    自考查询:
    所在位置:浙江自考服务网 > 自考真题 > 全国自考《00152组织行为学》考点四

    全国自考《00152组织行为学》考点四

       来源: 其它     点击:
    自考在线学习 +问答

      第二章 群体行为基础

      第一节 群体概述

      一、群体的含义

      群体介于组织与个体之间,是指两个以上相互交往、相互依赖的个体为了达到特别的目的结合在一起的集合,即由若干个组成为实现组织目标和利益而相互信赖、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并以一定的行为规范约束其成员的人群结合体。

      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能更全面把握群体的含义:

      1、群体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

      2、群体具有稳定的结构。

      3、群体成员有着相同的目标。

      4、群体成员有着共同的利益。

      二、群体的类型

      (一)按照群体构成的原则和方式,可以把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二)按照成员关系的密切程度,可以把群体分为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

      (三)按照群体的规模大小,可以把群体分为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

      (四)按照群体是否实际存在,可以把群体分为假设群体和实力群体

      (五)按照群体在社会上发挥作用的大小,可以把群体分为参照群体和一般群体

      (六)按照群体的开放程度,可以把群体分为开放型群体和封闭型群体

      三、群体的作用

      (一)完成组织任务

      (二)满足成员的心理需要

      (三)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

      (四)协调人际关系

      (五)促进成员间的相互激励

      四、群体发展阶段

      (一)群体发展的五阶段模型

      塔克曼和詹森认为,群体的发展要经历五个阶段:形成阶段、震荡阶段、规范化阶段、执行阶段和中止阶段。

      (二)间断─平衡模型 鲍姆加特纳和琼斯提出

      间断─平衡模型适用于描述临时性工作任务群体的发展变化情况,而不适用于长期的工作群体和非任务性的群体。

      第二节 群体行为解释

      一、群体外部环境

      每个工作群体都要受到来自群体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外部因素包括组织的整体战略、职权结构、规章制度、资源、员工录用过程、绩效评估和奖励体系、组织文化及工作物理环境等。

      二、群体结构

      (一)角色

      1、角色认同。

      2、角色直觉

      3、角色期待

      4、角色冲突

      (二)群体规范

      1、群体规范的概念

      2、群体规范的形成

      3、群体规范的改进

      其内容包括:

      ①明确规范内容。调查、了解群体已形成的规范,特别是起消极作用的规范,并听取成员对这些规范的改革意见。

      ②制定规范剖析图。

      ③进行改革

      4、群体规范的压力

      美国心理学家莱维特提出了群体对持异议者施加压力额四种方式:理智讨论、怀柔政策、铁腕政策和开除政策。

      5、群体规范的作用

      (1)群体规范能起到群体的支柱作用

      (2)群体规范能起到评价标准的作用

      (3)群体规范能起到群体动力的作用

      (4)群体规范具有行为导向和矫正作用

      (三)从众行为

      1、从众行为含义

      从众行为又称从众影响行为、相符行为、顺从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采取和大多数人一致的意见的行为。

      2、从众行为的表现形式

      (1)产生从众行为的原因有:

      ①把多数人的错误判断看成是正确的而表现出从众行为。

      ②因对自己的判断缺乏信心,对结果没有把握而采取从众行为以求心安。

      ③虽然相信自己的判断没错,但又不愿标新立异,或担心打架冷眼相待,因此,表面上采取从众行为,内心则保留自己的判断,当群体压力被解除时再讲出自己真正的看法。此种情况可称为权宜从众。

      (2)从众行为的表现形式:(表面和内心的2个维度)

      ①表面从众,内心也接受②表面从众,内心却拒绝③表面不从众,内心却接受④表面不从众,内心也拒绝

      从众行为的消极作用:表现在

      1、群体压力抑制成员的独立性。

      2、群体的从众行为,容易在决策时做出‘表面一致”但不一定正确的结论。

      (四)群体规模

      社会惰化是指一种倾向: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努力。

      有关群体规模的研究还使我们得出另外两个结论:第一,成员为奇数的群体似乎比偶数群体更有利;第二,5人或7人组成的群体在执行任务时,比更大一些或更小一些的群体更有效。

      (五)群体构成

      (六)群体凝聚力

      1、群体凝聚力的概念

      一般来说,每个人都有一种要求归属于某一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其中的一员以满足安全、友谊、爱和尊重的需要。群体的每个成员都感到彼此互相吸引,并为作为群体的一员而自豪,这就是群体凝聚力,或叫内聚力。

      凝聚力表现在成员的心理感受方面,即为认同感、归属感与力量感。

      2、群体凝聚力的表现形式

      (1)自然凝聚力

      (2)工作凝聚力

      (3)领导者凝聚力

      (4)情感凝聚力

      三、群体互动过程

      群体互动过程会产生两种效应:一是协同效应;二是社会促进效应。

      (一)协同效应

      协同效应是指由两种以上的物质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效果不同于单一物质作用的总和,简单地说,就是“1+1>2”。

      (二)社会促进效应

      社会促进效应是指当个体与其他人一起工作时,因他人的在场而激发了个体的工作动机,由此而引发的绩效水平提高的倾向。

      四、群体决策

      (一)群体决策方法

      1、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就是6~12人围坐在一起、主持者先把问题说明白,确保每位成员都清楚地了解问题的症结所在然后在给定的时间内大家自由发言,尽可能多地想出问题的各种解决方案。

      头脑风暴法的优点有:

      ①可以帮助群体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②群体成员的参与性强。

      ③有利于加深成员对问题理解的程度。

      ④集中了集体的智慧,达到了相互启发的目的。

      头脑风暴法的缺点有:

      ①对主持者的要求高,主持者如果不善于引导讨论,可能会使讨论漫无边际。

      ②主持者主要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参与讨论的机会较少。

      ③讨论的问题能否得到解决受参与讨论者水平的限制。

      ④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适合用来讨论。

      2、名义小组法

      名义小组法在具体操作时的步骤如下:

      ①主持者把问题介绍清楚,并确保每位成员都明白。

      ②群体成员分别写下自己对解决这个问题的看法或者观点。

      ③每位成员开始向其他人说明自己的一种观点,一个接一个地进行,每次表达一种观点。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观点都被记录下来。

      ④群体开始讨论每个人的观点,允许个人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解释和补充。

      ⑤每位成员独自对这些观点进行排序。最终的决策结果是排序最靠前、选择最集中的那个观点。

      名义小组法的主要优点是:既有不受相互影响、独立创造的过程,又有一起讨论互相的作用,结合了个人决策和群体决策的优点。

      ⑥个人的意见和投票都显示在会议室额投影上或者传递到其他人的计算机屏幕上。

      3、德尔菲法

      德尔菲法的操作步骤如下:

      ①在问题明确以后,主持人把精心设计的问卷发给群体成员,通过填写问卷可以提出解决问题额可能方案。

      ②每位群体成员匿名独立填写问卷。

      ③主持人把第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整理出来。

      ④主持人把第一次问卷调查结果发给每位群体成员。

      ⑤在群体成员看完整理的结果以后,要求其再次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通常要求提出新的解决方案,或使原有方案得到改善。

      ⑥如果有必要,重复④和⑤,直至找到大家意见一致的解决方案为止。

      德尔菲发的优点与名义小组法相同,也可以避免成员间的相互影响,特别是那些不利于提出创造性意见的影响。它的另外一个优点就是地点的灵活性。

      德尔菲发的缺点有:

      ①由于步骤较多、耗时长,所以不适用那些需要马上得到结果的决策。

      ②由于没有成员之间面对面的互动,所以一般不会像群体讨论那样得到丰富的答案和方法。

      ③德尔菲法强迫达成共识,这其中主持人的综合分析作用就很重要,所以主持人对各种观点的分析是否仔细将会影响最终的解决方案。

      4、电子会议法

      电子会议法的操作步骤是:

      ①参与决策的人员坐在联网的计算机终端前。

      ②问题通过计算机屏幕呈献给参与者,要求他们把自己的意见输入计算机。

      电子会议法的主要优点是匿名、可靠、迅速。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弊端,得到的信息不如面对面沟通得到的信息丰富。

      (二)群体决策的优点

      1、可以集思广益,博采众长,观点多样,信息和知识更全面

      2、决策更加民主化,更容易被组织接受

      (三)群体决策的弊端及防止措施

      1、群体决策的弊端

      (1)其成员受到群体压力,往往不敢提出不同意见,只是随声附和或保持沉默,这必定会遏制创造性,导致决策失误。

      (2)领导者可能由于“个性强”等与决策无关的原因而去压制讨论,降低成员的创造性,妨碍成员做出自己的贡献。

      (3)消耗时间太多,

      (4)掩盖个人责任。

      (5)易于变“是非之争”为“意气之争”。

      2、防止群体决策弊端的方法

      (1)制定合理的决策程序

      (2)鼓励群体成员参与决策

      (3)选用科学的决策方法

      第三节 非正式群体与管理

      一、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

      非正式群体是一种自然形成的、未经官方的无形群体,其成员之间也有一定的相互关联的结构和准则,是由群体内在因素约定的。其形成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

      ①价值观

      ②共同的兴趣爱好

      ③类似的经历和社会背景

      ④性格、脾气一致

      ⑤时间、空间相近

      ⑥同年龄、同性别

      此外工作条件、人事条件等相同的认也容易形成非正式群体。

      二、非正式群体的特点与类型

      (一)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1、非正式群体是自发形成的

      2、非正式群体主要靠兴趣、情感、共同需要等情感因素来维持

      3、非正式群体的领导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4、非正式群体有强有力的群体规范

      5、非正式群体具有很强的凝聚力

      6、非正式群体的内部信息传递畅通、迅速

      7、非正式群体大多数具有自卫性和排他性,同时还具有相对的不稳定性。

      (二)非正式群体的类型

      1、按照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划分

      (1)利益型(2)情感型(3)爱好型(4)信仰型(5)亲缘型

      2、按照非正式群体的性质和作用划分

      (1)积极型(2)中间型 (3)消极型(4)破坏型

      三、非正式群体的作用

      非正式群体的作用可以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主要看它的目标和规范所制约的群体活动方向。

      (一)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

      (1)弥补正式群体在满足需要上的不足。

      (2)满足成员对信息沟通的需要。

      (3)可以成为正式群体凝聚力强度的晴雨表

      (二)非正式群体的消极作用

      (1)容易产生抵触情绪。

      (2)影响工作效率。

      (3)容易传播谣言。

      (4)会产生破坏作用

      (三)加强对非正式群体的引导与管理

      加强对非正式群体的引导与管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1)正视并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

      (2)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

      (3)注意做好非正式群体中核心人物的工作。

    浙江自考助学报名预约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隐私条款》

    上一篇:第一页
    下一篇:最后一页

    浙江自考网提升便捷服务
    距2025年4月自学考试时间 81
    【请广大考生提前备考】
    加入浙江自考公众号
    浙江自考网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加入)
    加入浙江自考交流群

    扫一扫加入微信交流群

    与考生自由互动、并且能直接与资深老师进行交流、解答。

    扫码小程序选择报考专业

    进入在线做题学习

    查看了解自考专业

    查询政策公告

    进入历年真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