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浙江自考网!本站为考生提供浙江自考信息服务,网站信息供学习交流使用,非政府官方网站,官方信息以浙江教育考试院www.zjzs.net为准。
    城市:
    自考查询:

    浙江自考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知识点押题资料

    2021-05-31 11:31:54   来源:浙江自考服务网    点击:

    如果想要详细的押题资料,可以添加【微信交流群】

    与考生共同交流探讨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考试-知识点押题资料

      (★机密)

      先秦文学理论(萌芽期)

      儒家重“政教”,道家重“审美”。墨家“尚质”“尚用”“非乐”“言有三表”。

      一、诗言志

      “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1、概括了诗歌表情达意的基本特征。

      2、提出了诗歌教育作用的要求和理论。

      3、是中国古代诗论“开山的纲领”——朱自清

      其意义:历史地位高,影响深远。古代抒情诗繁荣而叙事诗不够发展,诗论注重表现“缘情、贵意、神韵、意境与诗言志的主张密切相关。 ”

      二、孔子的文学思想

      强调“诗教”为政治服务。主要内容有:

      1、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兴观群怨”说(启发感染、认识社会、交流团结、抒怨预政)

      2、主张内容与形式统一——“先质后文” “文质彬彬”

      3、重视“中和”之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4、 提出文学批评两个标准(思想、艺术)——“尽善尽美”

      三、孟子

      “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

      1、“以意逆志“三种说法:以己之意推求诗人之志——朱熹朱自清等。

      “逆”:推测、钩考。

      以诗人之意推求诗人之志——王国维等

      以全篇立意推求诗人之志——《中国大百科全书》

      “以意逆志”理论说明孟子看到了诗歌艺术表现的特殊性;整体统一性;读者主体能动作用。

      2、“知人论世”:向上与古人交朋友,颂古人的诗,读古人的书。

      3、“知言养气”:知言—能看出言辞背后隐藏的实质; 养气—人的内在修养。

      四、荀子

      1、重视“言”的辨析和运用。 “圣人之言、君子之言、小人之言。 ”

      2、其文学思想基本内容: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 “明道”是核心。

      3、重视乐教,肯定文艺娱乐作用的社会价值。

      五、墨子

      基本精神:尚用、尚质

      两个观点:“非乐”说——否定和反对音乐。 (有很大社会实用价值,但忽略文艺的审美价值)

      “三表”说——“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即有所根据,有所考察,有所应用。 (以历史经验为依据,关心人民生活考察社会现实,利于国计民生的政治功用。 )

      六、庄子

      “天道自然观”、 “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意之所在者是道,不可以用言语去传说。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语言是用来表达意的,把握了意,就可以忘了语言。

      “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 ”

      其文学思想及(影响)

      1、以自然朴素为美。(对礼教束缚自由个性具反抗批判意义,对后世产生积极影响。)

      2、“得意忘言”说。(对后世“不落言筌”和不可言传的意境追求有直接影响。)

      3、超现实主义特色。提倡“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 ”(开拓思维空间和艺术想象能力,丰富文学语言表达方式和风格,闪耀独创和批判光芒,对后世浪漫主义影响深远。 )

      两汉文学理论(演进期)

      刘歆将《诗赋略》与《六艺略》 《诸子略》并列,第1次把文学和学术著作区别开,成为我国古代文学书目的最早文献。

      一、毛诗序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诗三百》 被奉为经书。 诗学严重地经学化、儒学化,这种情况集中地表现在《毛诗序》中。

      《毛诗序》认为

      1、诗歌的本质是抒情言志,“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提出了“吟咏情性”理论。但又要求“发乎情,止乎礼义” ,用封建思想礼教来规范这种情。

      2、诗与社会政治的关系:强调诗歌的政治教化作用,分为美刺、教化两个方面。“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3、诗歌的体裁:风雅颂,诗歌的表现手法:赋比兴。

      赋:铺陈直叙。比:比喻,以彼物比此物也。兴:兴起,发端和比喻兼有。

      二、司马迁

      其文学主张:

      1、“发愤著书” 说。(影响深远, 如韩愈的“不平则鸣” 说,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

      2、高度评价屈原及作品,充分肯定屈原作品的批判精神和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屈原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

      三、汉人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评论

      1、第1个为屈原作品作注的人:淮南王刘安——《离骚传》

      2、司马迁完全赞同刘安的评价, 在《史记》中为其立传, 并大段引用《离骚传》原文,特别肯定了屈原作品“刺世直谏”的批判意义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班固对屈原及作品的指责,反映正统思想理论的极端保守和落后。

      4、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1篇全面研究楚辞的专论——王逸的 《楚辞章句序》。高度肯定其不朽价值和崇高地位。 (为驳班固所作,王逸站在儒学经学立场,有一定局限和扭曲。 )

      四、王充《论衡》——“异人异书” “思想解放的先驱”

      《论衡》的主要思想:针对当时虚伪浮华和因循模拟的文风,提出“疾虚妄”、“归实诚”、“为世用”的文学主张。

      超奇篇的主要内容:对作家的品评。是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中“作家论”的滥觞,表现在:

      1、 提出如何评价作者高下的问题。 (把读书人分为: 儒生、通人、文人、鸿儒)

      2、强调作家内在修养的重要性。 创作好坏,有先天才气, 也有后天学习。

      “诚实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内表里,自相称副。 ”

      3、评价作家作品,反对崇古非今。

      王充反对保守倒退,主张实事求是的批评,且把后世超过前代看成理所当然,对后世文学理论批评和创作都具有积极推动作用,也是我国古代思想领域的新起点,对冲破汉代陈腐经学和谶纬迷信的束缚具有先驱意义。

      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自觉期)

      东汉衰落,经学衰落,曹操为首,反对“德行”取士,要求“唯才是举” ,主张文章清峻、通脱。玄学应运而生。三曹七子(邺下文学集团) 。第1个五言诗的黄金时代。

      文学观念的“自觉”,玄学思潮的兴起和文学创作的繁荣, 它们互相影响,互相推进,共同构成了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理论长足进步并取得丰硕成果的客观基础。

      一、曹丕《典论·论文》

      提出的重要问题有:

      1、 肯定文学的独立价值和地位,强调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因为自古只有圣人和经书的地位,文学和作家个人的创作并未得到重视。但曹丕第1次不分贵贱给个人文章很高评价,一方面强调文以致用,一方面从人的生命价值的自我实现指出了它的不朽意义。他鼓励作家超越有限的人生,从个人荣辱贵贱中解脱出来,凭着自己的奋斗、创作,去获取生命永恒的价值。这显然是当时人性自觉和文学自觉的反映,其中所包含的主体个性意识和人文精神,对后

      世文学思想的影响不应低估。

      2、主张“文以气为主”。(这是其理论核心)

      “气”:作家的个性素质,本性。他认为作家个性素质不同,便形成各自不同的风格,不可取代和模拟。 “气之清浊有体”——清:俊爽超迈的阳刚之气;浊:凝重沉郁的阴柔之气。

      3、区分四种不同文体特点,提出了“文本同而末异” “诗赋欲丽”的闻名论点。

      四类八体: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其特色:雅、理、实、丽)

      本:文章的基本性质、 规则;(指内容)。末:各种不同文章的体裁 (指形式)。

      诗赋的特点是“欲丽”:这是对文学艺术审美要求的自觉认识。

      4、提出文学批评应有的态度。

      曹丕批评了两种错误态度:一是“文人相轻” “谓己为贤”。一是“贵远贱近,向声背实。”

      因为每个作家个性才气不同,文学创作也各有长短。 “文非一体,鲜能备善”

      二、陆机《文赋》

      《文赋》:我国文学理论史上第1篇关于创作的专论。 (用赋的形式写成)

      文赋阐述了一下问题:

      1、创作,一是有感于物,二是有赖于学。

      2、对艺术想象在创作中的形象化描述。

      “精骛八级,心游万仞。 ”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

      3、提出“诗缘情而绮靡”的新潮理论。

      是对先秦“言志”说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汉儒“言志”说的纠偏和挑战。

      “绮靡”是指“精妙之言” 。(阴柔美,限制诗歌多样化,有消极意义。 )

      三、刘勰《文心雕龙》

      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视为“双璧” 。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成熟的标志, 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批评的最伟大成果。 前者“体大而虑周”,后者“思深而意远”。

      《文心雕龙》共 50 篇,总论 5,文体论 20,创作论 24,自序 1 篇。重点和精华是创作论的《神思》 、《情采》、《时序》。

      《神思》:创作论的总纲,核心是艺术想象。是对陆机艺术想象论的进一步发挥。

      神思(艺术想象)的特征:

      1、形象性。“神与物游”

      2、情感性。“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3、不排斥抽象思维的参与。 “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

      神思的功能: 1、使作家摆脱身观局限,思维自由驰骋,才情充分发挥。

      2、是创作活动的中心和关键。

      3、与语言表达密切相关。

      神思的形成条件:

      1、构思时要身心净化,没有杂念。 “陶钧文思,贵在虚静”

      2、与先天因素和后天学习相关,

      《情采》着重论述: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主要内容: 1、提出文质并重的主张,情即质(内容) ,采即文(形式)。

      2、指出“情采”的主次关系,内容起决定作用。

      3、主张“为情而造文”

      《时序》阐述了刘勰的文学观,主要内容有:

      1、指出社会现实的影响,决定文学的发展。 “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歌谣文理,与世推移”

      2、分析了各种社会因素如政治哲学时俗对文学发展兴衰演变的影响。

      3、指出文学本身内在发展规律,即历史继承关系。

      四、钟嵘《诗品序》

      全书专论五言诗。对自汉魏以来 122 位诗人及作品进行品评,分为上、中、下三品。

      其内容有破有立:

      立的方面 :1、提出诗歌创作动机的激发,有赖于客观事物的感召。 “物之感人”

      诗歌的本质是“吟咏性情” 。(这是钟嵘诗论的核心)

      2、在诗歌创作上提出了“滋味”说。

      要运用比兴手法,塑造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书写作者真情实意。“情”是滋味的核心审美内涵, “情”不直接抒发,而是借助“比兴”手法来寄托,读者才会深受感染。

      破的方面: 1、反对声病,主张自然和谐的音律。

      2、反对作诗用典。

      隋唐五代文学理论(发展期)

      重“道”主“用”的儒家文论传统和侧重文学艺术性的佛道文论传统两方面对立互补。

      一、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1、他为什么要倡导诗歌革新运动?

      肯定风雅、汉魏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应恢复这个进步传统。

      “风雅”本指诗经中的风雅,这里代指中国古代好的现实主义传统。

      “风雅不作”意思是真正切近社会生活现实的好诗歌创作不能产生,不能兴旺。

      2、 他为何要求学习汉魏诗歌?

      复兴“风雅”现实主义传统的途径:以建安文学为旗帜,创作出有金石声的诗歌。

      3、他认为晋宋以来诗歌创作的弊病何在?

      缺乏“兴寄”和“风骨” 。 “彩丽竞繁,兴寄都绝”

      “兴寄”是对诗经比兴的进一步发展,强调情志寄托。目的是强调诗歌应具有讽刺的深刻内容,对社会民生积极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干预生活的社会功能。

      “风骨”是指明朗刚健,充满与艺术感染力量的风格。是对诗歌艺术形式的要求。

      二、杜甫《戏为六绝书》

      “开论诗绝句之端,亦后世诗话所宗”

      第1首:正确评价南朝梁代诗人庾信,批评当时一些笼统否定齐梁诗歌创作的错误倾向。

      第二首:正确评价初唐四杰,批评当时一些人割断历史,简单否定初唐文学创作的错误倾向。

      第三首:从奇丽俊美的风格辞采角度继续称赞初唐四杰,批评讥笑四杰的后生尔曹。

      第四首:对前三首的总结,肯定其值得肯定的一面。

      第五首:如何对待古今之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第六首:对前五首的总述:对传统文学去伪存真,继承超越。 “无所不师而无定师”

      三、白居易《与元九书》

      新乐府运动: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而衰,社会矛盾尖锐,客观上要求文学面对现实,面对社会弊病,这就产生了以白居易为代表的新乐府运动,把唐代诗歌革新运动推向高潮。

      关于诗歌理论问题:

      1、强调文学应该为政治时事服务。 “文章为时而著,诗歌为事而作。 ”也

      要求乐府诗为民请命,仗义执言,无所畏惧积极批判现实。

      2、强调继承风雅反映现实的优良传统, 批判唯美主义和形式的不良倾向。

      批判“嘲风雪,弄花草”的创作倾向,因为没有美刺,讽喻,比兴。

      3、主张诗歌内容和形式统一。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情是根本,言是手段,华是过程,义是结果。

      四、韩愈《答李翊书》

      古文运动主要是反对六朝的骈文及余波。

      骈文文风浮丽,讲究对仗。

      古文是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文章形式,特点是不受对仗、排偶、声律束缚的散行和单句,自由表现自己的思想。

      其理论表现在:

      1、学古文应立行为本,立言为表。 (有道德修养,品行端正,才能在文学上取得成就。)

      2、学文要道文合一,善于学习前人作品。 “惟陈言之务去”道:道德;文:文章。

      3、学文要有坚定信心,不以时人的毁誉为转移。

      4、写古文要以气为先。“气盛言宜”,把气与言比作水与浮物的关系。气决定言,个性人格饱满充实,情感强烈,想象丰富思维活跃,语言表达就会与之相适应,就能写出好文章。

      韩愈的理论和主张,冲荡了骈文的恶习,使中国古代散文重新获得生机,为中唐文学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五、司空图的韵味说 《二十四诗品》、《与李生论诗书》

      司空图的韵味说代表了中国古代文论遵循老庄思想,受佛学影响,注重文学审美特征的倾向。

      1、“韵味”的内涵:诗歌意境创造的审美内涵。 “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2、“辨味”的意义:领会诗的意境风格,对诗歌审美内涵自觉追求。不能辨味的欣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欣赏。

      3、其韵味说在中国诗论史上的意义:是对钟嵘以来诗歌艺术意境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运用和总结了前人的理论成就,对后代诗论有很大影响。

      宋金元文学理论(继续发展期)

      宋代诗文革新运动背景:政治社会动荡,文学理论出现繁荣局面。

      意义:反对西昆体形式主义,继承唐代诗文革新运动的传统。

      一、欧阳修《答吴充秀才书》

      1、主张重道以充文,重道而不废文。 (意思是学文必先学道,如果从文的本身着眼,不注重道的修养和提高,是怎么也写不出好文章的。 )

      2、论文而推原于道,论学道而归于关心现实生活中的“百事” 。道就是现实生活中的百事,或者说关心现实生活中的百事,道就在其中了。对现实生活没有热情的人,不是可能得到道的,也不可能写出好作品。

      3、继承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提出了“诗穷而后工”的观点。

      欧阳修所著的《六一诗话》共 28 则,主要论诗,兼记本事,对西昆体多有批评。这是现存最早的一部诗话,标志着以诗话评诗的新形式的产生,具有开创之功。

      二、王安石《上人书》

      1、文章的社会作用,强调文章直接为礼教政治服务。认为文学必须“适用为本,有补于世”

      2、主张以内容为主,但也不忽视形式的价值。

      三、苏轼《答谢民师书》

      苏轼关于文学散文的基本观点和主张:

      1、论文崇尚自然,提出“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审美要求。

      他追求老庄提倡的自然、自由,讲究浑然天成,反对封建意识形态对文学的种种束缚,主张作文应该有充分的表达自由,打破一切格套,不拘守任何成规法度。

      2、对孔子的“辞达”说作了新的解释,强调文章要充分表达作者的思想和客观事物的特征。

      “了然于心” “了然于口与手”。创造性误解孔子的辞达为:达物之妙。

      (高境界高要求了)

      苏轼从艺术创造,从审美情趣出发论文,别具一格,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也不可多得。他的文论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散文的成熟和独立,对于文学独特规律的发现和把握做出了很大贡献。

      四、黄庭坚《答洪驹父书》

      其诗论主张的积极意义:多读书,学习前人的法度,反映学诗的必然过程。

      消极意义:过分强调作家深博文化修养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完全忽视对生活的积累和洞察。

      语言上“点铁成金”:就是巧妙运用前人作品中的佳句善字,放在自己的作品中,使自己的作品由铁被点化成金子。

      内容上“夺胎换骨”:就是取前人的艺术构思,变化后为自己所用。

      黄庭坚认为“自作语最难” ,所以主张以借鉴代替创造,以因袭拼凑代替推陈出新,片面追求形式,因而遭后人指责。

      五、李清照《论词》

      《论词》是宋代第1篇较系统而有己见的词论,也是史载我国妇女的第1篇文学论著。

      主张词“别是一家”,反对以诗为词,以文入词,强调词的音乐美和抒情性。

      1、从词的特点出发,回顾了词的发展过程,说明词是与娱乐音乐结合而产生的。

      词的音乐性要求很强,押韵也要求严格,所以她反对背离音律以诗为词,更反对以文入词。

      李清照强调婉约为词正宗,反对苏轼的豪放词风。 (外部斗争)

      (因为苏轼主张把诗的格调风骨输入词中,以诗为词,以雄健诗笔写豪迈壮词,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并打破了词在音律上的要求和规范。为当时许多词家不满。)

      2、其词论主张:高雅、浑成、协乐、典重、铺叙、故实。 (内部斗争)

      3、其词论的贡献:揭示了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独特个性。

      局限:她对苏轼扩大词的题材和创造豪放风格加以指责,表现了她的保守性。

    老师二维码

    扫码登录

    扫码关注“浙江自考网”微信公众号

    即可查看余下内容

    二维码以过期,请重新刷新

    上一篇:浙江自考00541语言学概论知识点押题资料
    下一篇:浙江自考00815西方文论选读知识点押题资料

    浙江自考网提升便捷服务
    距2024年10月成绩查询预计 5
    【请广大考生提前备考】

    浙江自考交流群

    扫码加入考生交流群

    一起探讨自学考试

    扫码小程序选择报考专业

    进入在线做题学习

    查看了解自考专业

    查询政策公告

    进入历年真题学习